融资界 发展趋势 慈善事业呈现五大发展趋势,多位专家点评来了!

慈善事业呈现五大发展趋势,多位专家点评来了!

近日,由民德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慈善领域2022年十大进展及2023年发展趋势》指出,2023年,是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建设之年,慈善力量将全面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研究认为,慈善事业呈现现代慈善、以法促善、人人慈善、技术为善、商业向善等五大发展趋势。对于这五大趋势,业内不少专家都曾有过精彩的判断和点评,友成君撷取了其中5位专家的发言或文章,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五大趋势。

现代慈善:慈善力量

将全面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将持续释放能量。二十大提出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调整社会结构的渠道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减震器。在这一背景下,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内容,将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慈善事业将在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方向指引下持续发展,全面深入参与教育发展、健康中国、社会服务、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应急与风险防控、社会治理、国际交流等事业的建设,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傅昌波、董培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积极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发展新时代慈善事业,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良好社会声望、较强专业能力、完善治理结构的现代慈善组织,发挥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的骨干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做大做强慈善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扶贫济困为重点开展慈善服务,有利于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改善生活,形成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和功能互补,共同编密织牢基本生活安全网。

加强慈善监督和管理。要依法加强慈善监管,保证慈善活动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不断完善监管手段,健全综合监管体系,提升信息化、数字化监管水平。完善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和信用制度,将捐赠行为纳入法人单位、社会公民征信体系,严格落实对欺诈、骗捐、侵占慈善财产等行为的处罚。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慈善行业自律和信息公开,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加大慈善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公民慈善理念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来源:人民日报)

以法促善:慈善法修订出台将推动慈善法律体系和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2023年,随着修订后的慈善法的发布实施,慈善法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为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优化法制环境。慈善法修订后,将带来中国慈善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慈善体制的系列变革。在慈善法律体系方面,中央层面将依据慈善法有望出台或调整诸多慈善法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地方层面将依据慈善法,加快出台或修订本地慈善法规政策的步伐。在慈善体制机制方面,将建立慈善工作协调组织或机制,多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协同参与的应急慈善机制将逐渐得以完善。

郑功成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这次提请审议的慈善法修订草案并不等于最终通过的法律文本,但促进慈善事业得到更好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我一直主张应充分体现现代慈善与中国传统慈善有机结合,要赋予慈善组织更大的自主权,要让促进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更加具体明朗化。在尽快健全多层次多元化慈善褒奖机制的同时,应当提高个人捐赠的免税额度。第三次分配的实质意义是指个人之间通过自愿捐赠实现财富共享,修法宜参照企业捐赠允许结转的做法,也对个人大额捐赠发出税收激励信号。同时还应启动研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税制,这将奠定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制度基石。此外,应当有相应的法律条文明确促进慈善事业与法定社会保障有机衔接,以便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希望这些尚未在此次修订中得到充分体现的内容,能够在首次审议后得到进一步完善。

从现在起到修法任务完成还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期待民政、财政、税务等主管部门能够同时采取行动,抓紧制定相关配套规章或政策,因为法律中的一些授权条款需要具体政策才能付诸实施。

同时,修法中还可以进一步吸取国家最新出台的重要的成熟政策,进一步为慈善法治的完善提供更多支撑,真正为我国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来源:人民政协报)

人人行善:社区慈善持续深入发展将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2023年,社区慈善将得到持续深入发展。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慈善资源将持续向城乡社区聚集,社区慈善也将得到更深入发展,推动建设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美国的慈善是“二八开”,百分之七八十的捐赠在社区,而咱们国家现在的捐赠是“倒二八”,80%的捐赠都不来自社区,社区慈善的基础没有动员起来。

很多公益乱象是因为基础不牢,没有回归慈善的本源。慈善的逻辑一定要回归社区,社区捐款,大家商量,捐赠主要还是花在社区,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如果不公开透明,多吃多占一块钱都会被揭露出来。

中国的慈善要渡过这一大关。不渡过这个大关,吵来吵去是没有作用的。没有基础,捐了款的企业家往往觉得村里人自己不捐还盯着别人,在意他们捐多了还是捐少了。大家都捐了,就能互相体谅,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不回归社区,就没有回归慈善的本质。只是看着富裕人群,这和慈善的本意不符合。发展慈善事业,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所以我觉得,慈善回归社区是非常重要的。

(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

技术为善:互联网公益生态更加多元

2023年,互联网技术将与公益慈善继续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推动慈善创新,同时慈善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创造更多场景。互联网企业将继续释放技术优势,以多种方式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公开募捐指定平台定位转变为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将更加专注于信息展示、捐赠支付、捐赠使用情况查询等专业服务。为了吸引慈善捐赠,各大互联网平台也将持续开展符合公众需求和平台特色的互联网公益节。慈善组织将更加主动拥抱互联网、数字科技等新兴领域,但同时要克服技术屏障、人才缺乏等困难。随着互联网个人求助进入慈善法的规范范围,个人求助将更为有序。

谢琼

北京师范大学民生保障研究中心教授

公益慈善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便捷了公益慈善参与途径,提升了公益慈善组织的活动能力,优化了公益慈善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行业生态,因此可以说,互联网公益慈善,整体上在推进公益慈善向更加理性和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

但在具体实践中,节奏和效果并不是事事如期望中进行,程度也在不同领域、不同组织、不同主体间有差异,尤其是单个组织的单个活动项目的非专业设计或非理性实施,经过互联网的放大和扩散效应后,会牵动整个行业,影响对公益慈善的整体认知和印象判断。

因此,作为互联网公益慈善的载体,提升公益慈善组织的互联网思维、数字技术应用和公益慈善服务水平,以及应对互联网潜在风险的能力,才是真正理性与专业的选择。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商业向善:后疫情时期

企业将进一步加强履行社会责任

2023年,我国进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疫情时期,经济的逐渐回暖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慈善,商业向善将进一步加强。在国企与上市公司方面,将继续在政府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标准的引导下,在推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保障、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履行社会责任。

邓国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企业家们不应该只关注股东利益,而应关注更多的相关利益群体。企业回报社会要有新的理念,就是在发展的前提下,回报社会要注重创造共享价值——就是既要创造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创造经济效益。

也就是说,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不仅可以创造社会价值,而且也可以反过来有助于企业自身长远的发展。像有些企业在保护水源地、改善当地环境的同时,也为企业获得清洁的水资源提供了保障,这就是创造一种共享价值。

所以,企业回报社会是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未来企业要回报社会,还要有一种新理念——怎么创造一种共享价值,既回报了社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自身长远的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融资界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315.com/fazhan/2023/0221/695.html

作者: 王丽

融资界唯一站点(www.n315.com)中国投融资界唯一信息资讯平台创建于2004年:提供7X24小时投资信息资讯及全球金融,股票,证券,融资,基金,经济,等多种面向金融类服务,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新闻、分析评论、权威的信息源门户!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993420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