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上海烘焙市场传来震动消息:曾被誉为“面包界爱马仕”的宜芝多陷入全面停摆,其位于上海、杭州等地的门店陆续关闭,消费者储值卡退款无门,员工薪资拖欠数月。这场始于疫情、发酵于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最终成为上海本土烘焙品牌衰落的又一注脚。
时间线梳理:从“排队神话”到“人去楼空”
- 2020年疫情爆发:宜芝多门店客流骤降40%,首次传出“关店止损”消息,但品牌方以“优化布局”回应。
- 2022年债务危机:供应商公开讨债,曝出其拖欠货款超千万元,部分门店因断供原料被迫停业。
-
2024年全面崩盘:
- 7月,上海多家门店突然贴出“设备检修”公告,随后被证实为“永久性闭店”。
- 8月,品牌总部人去楼空,消费者储值卡内余额超千万元无法退还,员工围堵办公室讨薪。
- 法院公告显示,宜芝多负债总额已突破6亿元,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深度解析:多重困境下的“致命一击”
-
盲目扩张埋下隐患:
鼎盛时期,宜芝多在上海核心商圈开出80余家门店,高密度布局导致单店营收被稀释。前员工张女士透露:“部分门店日均流水不足千元,连房租都难以覆盖。” -
产品迭代滞后:
在“网红烘焙”崛起的时代,宜芝多仍依赖传统吐司、丹麦酥等产品,新品研发周期长达半年。消费者王先生直言:“同样的价格,隔壁面包店用料更新鲜,口味更多样。” -
资金链断裂加速崩盘:
疫情三年累计亏损超2亿元,叠加股东撤资,最终压垮了这家24年老店。供应商李先生表示:“去年底协商还款计划时,对方连分期利息都付不出。”
现场直击:储值卡成“废纸”,员工维权难
在已关闭的南京西路门店前,消费者陈女士握着余额3000元的储值卡哽咽道:“孩子生日蛋糕都在这里订,现在卡里的钱打水漂了。”门店玻璃上贴满的“欠薪还我”字条,诉说着员工的无奈。据悉,部分员工被拖欠薪资长达14个月,社保断缴记录赫然在列。
行业警示:烘焙红海下的生存法则
“宜芝多的倒下不是个案。”上海餐饮协会秘书长徐先生指出,近三年来,上海烘焙市场淘汰率超35%,“消费者需要新鲜感,品牌必须保持产品力和运营效率的双重优势。”
竞争品牌“乐乐茶”负责人则坦言:“我们每月上新8-10款单品,通过联名、快闪店等形式增强用户粘性,传统烘焙店若固守旧模式,必然被市场淘汰。”
【记者手记】
从“白领下午茶标配”到“闭店潮主角”,宜芝多的陨落折射出本土烘焙品牌转型的阵痛。当“网红经济”重构消费逻辑,情怀与品质的天平正悄然倾斜。对消费者而言,储值卡里的数字终成泡沫;对行业而言,这场危机敲响警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没有永远的神话。